日本为50多岁的传呼机举办了一场葬礼
发布时间: 2021-01-09 |
9月29日,在日本秋叶原站有一场特别的葬礼,它的主题是“感恩”,而被祭奠的对象是一台仅有50年历史的机器——传呼机。 随着日本的仅剩的一家传呼机运营商宣告结束服务,人们用寥寥几个数字传递情感的时代正式落幕了。 1 当代生活中,人们使用手机相互通讯已经成为了基本的社交技能——点开App,打字,点击发送,等待回复。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在,发短信甚至都已经变得多此一举。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,这套与世界的交融方式已经成了理所应当的规则。 但在90年代末,传呼机曾经大热的日本,相隔太远的人们渴望交流,就只能将情感寄托于传呼机屏幕上的数字里。 1968年开始,日本就有了提供传呼机业务,但并未流行,直到1987年,传呼机开始有能够发送数字的功能出现,这种笨拙的通讯方式才开始走上舞台。 之所以说“笨拙”,在于用传呼机发信息的方式相当基础与简陋——最开始的时候,传呼机的功能只限于收信息,不能发送,要给传呼机发消息也要通过固定电话,并且也只能发出数字,传呼机上收到的,也只有一串数字。 在那个时候,发送一句话的过程是这样的:找到一台固定电话或公用电话,将日语转成数字,用拨号盘输入,发送给对方,然后进入漫长的等待回复时间。 而将日语转化为数字,则要根据传呼机的“转化表”——根据表格将话语一字一字的转化为长串数字,解读也是同样。 这是一个缓慢而仔细的输入过程,如果发送方稍微按错了一个数字,整句话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得扭曲而难以理解。与之相对的,一些常用的数字已经让人了然于心了: 0840——早安 0833——晚安 3470——再见 724106——你在做什么 这种并不便捷的方式,在当时却近乎是最为先进的了。从1990年开始,传呼机的使用者逐年递增,在全盛时期达到1000多万台。就像如今在日本大热的珍珠奶茶是靠高中女生捧火的,当年传呼机在日本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女高中生——她们热衷于用传呼机和男友及朋友相互传送信息。也营造了仅属于那个时代的奇特景象:女高中生们在公共电话前排起长龙,然后对着令人费解的一串数字眉目传情。 这同样也是那个时代恋爱的浪漫特征之一。无法相聚在一起的恋人们通过这台小小的机器展示爱意,他们输入代表短暂话语的,长长的数字,然后等待自己的传呼机响起。 随着市场逐渐扩大,日本还出现过“传呼机友”的热潮——类似于“笔友”,只不过是将媒介从信纸换成了传呼机。 在那个时候,杂志上会有一些“寻传呼机友”的专栏。人们可以投稿把自己号码和交友期望刊登出来,然后等待“传呼机友”的来临。一般情况下,在杂志发售后,刊登者很快就会受到数十个,甚至上百条不同的号码。有人因此相互成为了挚友,有人又靠这个找到恋人。与现下“网友”这个身份不同的是,“传呼机友”更加神秘,更加未知——很多时候,你都不知道与你相互发送信息的这个人相貌如何,又究竟是谁,你对对方的认知,也仅仅基于一串串数字之上。 有日本人曾在论坛上讲过一个自己关于传呼机的经历: 在传呼机市场已经开始下滑的时候,他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:“要不要成为传呼机友”?虽然并未回复,但这个陌生的人每天都会发来讯息,有时是“今天天气真好”,有时是“我去散步了”,在这单方面的交流下,二人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友谊。 但这段感情很快就结束了。某一天,他收到连续四条消息:“明天是手术日”“我因为生病住院了”“也许不会很久”“如果手术后没事的话”“就再联系。拜!”,然后这个来自陌生号码的消息就再也没响起。 |